“‘秃头山’上种苹果,绿了山坡富了大伙。”这是在柳河县向阳镇干河子村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以前的干河子村,荒山面积占了全村面积的20%,地势陡峭,无法种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又因长期雨水冲刷变成了“秃头山”,近百亩的荒地、荒坡得不到利用。近年来,柳河县向阳镇政府充分开发荒山资源,带领百姓种植“雪苹果”致富,走出了一条秃山变青山,苹果变“金果”的振兴发展之路。
山腰间,一排排苹果树蔚然成林,村民刘晓明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拉枝、拔草,她摘下几个黄中带红的苹果说:“这是早熟品种,还不太红,通常都是每年落雪后再摘果,所以俺们这儿的苹果还叫‘雪苹果’。再过俩月就到采摘旺季了,今年又是好年景!”以前刘晓明和丈夫每年都趁农闲之余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后来政府号召种植“雪苹果”,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自家周边的秃山上栽植了10棵果树,按照“两年试花、三年试果、四年稳产、五年丰产”的预期目标,第三年就实现初挂果,产量达到600余斤,第四年产量就突破了800斤。随着苹果收益越来越好,刘晓明和村里其他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也愈发高涨。“现在我们都不去外地打工了,守着家门前的20余亩苹果树就过上了好日子,去年卖了十多万呐!”刘晓明夫妇抿着嘴难掩喜悦。
种下“摇钱树”,端上“金饭碗”。说起干河子村的苹果种植,最开始仅是在当地村民家房前屋后和附近的山坡上零星栽种了近50亩。随着“雪苹果”产业不断扩大,2013年干河子村成立了柳河县映山红苹果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员已有百余人,其中不仅有本村村民,还吸纳了许多外地慕名而来的务工人员。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雪苹果”种植队伍中。目前,干河子村已有160多农户发展“雪苹果”种植业,占全村人口的50%。种植面积达到8017亩,占全村总面积的30%。年产量3008万斤,总产值达到0.9亿元,收益是种植玉米的20倍,每户依靠“雪苹果”产业平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柳河县向阳镇充分挖掘苹果销售渠道,打造向阳“雪苹果”品牌效益。目前,向阳镇内已有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市级产业化联合体,14个“雪苹果”专业合作社,可生产“雪苹果”果干、果酒等多种产品。向阳镇政府还积极协调国家扶贫资金,总投资138万元兴建苹果储藏窖。该项目占地2000平方米,新建苹果储藏窖600平方米,每年可收购、储藏苹果40万斤。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向阳镇一年比一年富。“下一步,向阳镇将以占地面积1000多亩的云岭野山参国家级休闲旅游示范区为带动,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新业态,开创以‘雪苹果’种植、采摘、加工、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崭新局面。”向阳镇镇长宋玉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目前,云岭已移栽苹果树200多亩,预计2024年产量可达120万斤左右,可实现采摘5000人次,人均增收0.8万元。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9/t20230918_87995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调研网 dy.nongjialew.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