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松县千岭乡毛坝村农耕文化园,铁犁牛耕的雕塑栩栩如生,各种农具一应俱全,本土农作物琳琅满目,农耕气息扑面而来。
毛坝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本土特色,注重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在工程建设、文化建设中融入“农味”,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群众的“精神家园”。
“现在年轻人对于传统民俗、农具和文化所知不多,建设农耕文化园集中进行展示,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该村党总支书记李树星说。
“把用水浸泡的黄豆从小孔中倒入,转动上面的手柄,乳白的豆浆从两块石磨中流淌出来。不像现在想吃就能去超市买到,过去要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豆腐。”村民李树华介绍起磨豆腐。农耕文化园里的老物件都是从周边群众家里收集来的,耙、犁、石磨、水车、蓑衣……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农具在新时代再次呈现在群众面前,唤起人们对先人的崇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步一个节气,一块一个图案。在石块铺就的人行道上,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让人们在休闲散步中感知节令的变化。“你看,画得真像,这纺车是爷爷奶奶织布用的,那时候的衣服就是一针一线纺出来的。”“真神奇,做一件衣服要很长时间吧?”“是呀,那时候条件很苦,现在生活好了。”在当地文化墙建设中,农耕文化得到充分展示,将农业生产场景、传统节日习俗、生产生活工具形象化呈现。
该村在蓝莓基地开设农耕体验园,推出农耕研学、“果树认领”项目,园内设置了二十四节气、各种农作物的农业知识展牌,打造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这里开展劳动实践,给学生近距离接触自然、开展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播种、浇水、采摘的过程中,懂得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毛坝村小学老师李文东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调研网 dy.nongjialew.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