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山西省灵丘县红石塄村、岸底村等6个村的700多位村民们在小寨村载歌载舞,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独具灵丘村味、乡村年味的原生态文化盛宴。作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之一的小寨村“村晚”,不仅推介了山水灵丘的好景、好物、好日子,展示了老区人民立足资源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更充分演绎了新时期灵丘农民的幸福生活。
文化演出提振农民精气神
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展现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在今年春节期间开展了“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全国80个地区作为示范展示点,以接力展播形式带领观众“云上”游乡村。
山西省文化馆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小寨村“村晚”总导演李世平介绍,小寨村“村晚”深入挖掘地方优质资源,利用美丽乡村独特的自然面貌和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充分彰显了当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活动当天观看网络直播人数达251万人次。
据李世平介绍,在场地布置上,围绕“京西福地 山水灵丘”主题,用小寨村扶贫项目产品“羊皮灯笼”和东南村村民制作的水果蔬菜灯笼进行装点。同时,还用石碾、石磨做道具进行农特产品、文化产品展示等,让整个舞台充满了乡村田园特色。
人民群众不仅是艺术的欣赏者,更是艺术的创造者。在活动创意上,灵丘县紧紧抓住老百姓过年“闹红火”的喜庆热闹,将“村晚”办成了一场大型的民间群众性文艺活动,罗罗腔表演唱《灵丘是个好地方》、情景表演《遥望平型关》、三句半《说说农村新面貌》、快板表演《夸夸灵丘农特产》、民歌唢呐《桃花红杏花白》、民歌对唱《花椒树下花塔村》、舞蹈《一起向未来》等精彩节目,融合了灵丘非遗、红色文化、民间小曲儿、特色旅游及农业产业等,做足了灵丘特色,唱出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志仁在现场看完演出后说:“没想到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村晚’,而且大部分节目是群众自编自导的,热闹又亲切。充分反映了我省文化建设的成果,为全国观众送上了一道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大餐。”
“以‘村晚’为平台,展示新农村、新农民、新面貌,以及农民朋友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办好‘村晚’的初衷。”李世平说。
灵丘县副县长张秀丽介绍,近年来,灵丘县以农事体验、实景演出、乡村主题游乐为核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也越来越自信。“村晚”成了他们展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佳平台。
农文旅融合增强农村文化自信
灵丘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依托“红、古、绿”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培育旅游新业态,不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北泉村、龙渠沟等村的村民们自编自演,把日常的广场舞和自由歌唱升级为实景演艺,颂党恩、赞家乡,歌唱自己的幸福生活,受到游客的欢迎,更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激发了村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内生动力。
灵丘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栓明认为,“村晚”的成功, 一方面是依托灵丘农文旅融合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得益于灵丘扎实的群众文化基础。仅2021年,灵丘县就有30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18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50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开展了常态化活动,初步实现了文化人才本土化,文化活动常态化。
据了解,小寨“村晚”展示活动上推出的情景表演《遥望平型关》就节选自实景演出《平型关记忆》。近年来,灵丘县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田园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等,成功打造了《山水北泉》《龙渠沟的老百姓》《平型关记忆》等实景演出,连续举办花塔乡村艺术节、北泉荷花节、下关插秧节、赵北农民运动会、柳科芍药节、落水河采摘节、福田灯会等文旅活动,丰富的内容激发了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在去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上,实景演出、非遗表演、自行车骑行、马拉松比赛、篝火晚会、空中草原骑射体验、摄影展等系列活动,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旅游体验,新业态、新模式更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李栓明表示,“村晚”展示活动踩准了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时代鼓点,不仅呈现出原生态的乡村美,表达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激活文化创造力、增强农村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灵丘县抓住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机遇,统筹“塑形”与“铸魂”,让乡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让文明新风润物无声滋养村民,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灵丘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磊介绍,近年来,灵丘县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县图书馆、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提升,全县11个乡镇186个村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据了解,落水河乡综合文化站升级改造后,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棋牌室、书画展览室、儿童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等一应俱全,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灵丘旅游集散中心建立了大同市首个“城市书房”,不仅成为群众和游客休闲阅读的场所,更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进一步推动全县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因地制宜让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化是灵丘县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依托文化馆、文化站,灵丘县相继举办了舞蹈、旗袍秀、合唱、器乐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培训,挖掘提升了打铁花、云彩灯、龙狮舞等多个非遗项目,深入实施送戏下乡、送文艺下乡等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在丰富内容、创新发展上做文章。
灵丘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物大县。平型关大捷遗址、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三五九旅旅部旧址等都是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利用资源优势,灵丘县不断在创新红色文化活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在平型关景区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平型关记忆》,在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杨庄村推出建党百年实景演出《白求恩精神永存》,在三五九旅旅部旧址石矾推出实景演出《石矾再现三五九旅南泥湾精神》等,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活动供给,更是灵丘文旅融合优秀之作,成为全县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灵丘县还深挖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明显、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乡村特色风貌旅游带、沿路乡村文化长廊、长城脚下特色村庄、平型关大捷遗址沿线红色风貌旅游区等,昔日默默无闻的一个个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中,成了农业强、生态好、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持续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王文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调研网 dy.nongjialew.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