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家乐调研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非遗民俗 > 正文

黑龙江:人才、科技、群众共铸舞台精品

  • 时间:2022-02-25 10:26:58
  • 来源:
  • 作者:
  •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舞台艺术作品要有思想性。同时,舞台艺术作品也必须有艺术性,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情节要引人入胜,构思要新颖精致,语言要独具一格。近年来,黑龙江省各艺术生产单位以此为出发点,推出了多部精品剧目,广受好评。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省通过规划引导、人才培养、展演推动、融合创新等方法,全力推动舞台精品建设,创排了音舞诗剧《中华吟》、舞剧《鹤鸣湖》、话剧《风刮卜奎》、龙江剧《百米河边》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在繁荣舞台艺术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了有数量没质量、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发生。“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深入生活、走进群众,带着弘扬主旋律的光荣使命,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百姓喜欢、激发正能量的文艺精品,用精品铸就文艺高峰。”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哲说。

  

  “每部舞台精品要思想精深、涵义丰富、内容鲜活灵动、描述真实准确、感情真挚充沛,其表达的思想要符合时代精神,对历史和人性有深邃而独到的见解。”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表示。

  

  自2009年起,黑龙江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艺术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师带徒”“以演代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创作、演员、乐队、舞美等舞台艺术人才超千人。通过大力培养舞台艺术人才,黑龙江省的舞台人才资源不断丰富,形成了老中青梯队人才队伍结构,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演员王向阳,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演员李雪飞,省京剧院演员马佳、张欢等成为黑龙江戏剧界新一代领军人物。有了优秀人才作支撑,京剧《奇女无容》、评剧《走过暴风骤雨》、龙江剧《鲜儿》、话剧《国之重器》等一批精品剧目走上舞台,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大奖纷纷花落龙江。

  

  “创作出与时代相匹配的文艺精品,需要严肃认真的文艺创作精神,更需要优秀文艺家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人才建设是文艺精品的基石。打造精品是文艺创作的高标准,也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的职责。”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杨柏婷说。

  

  再好的璞玉,没有雕刻家精心雕琢,终难成为一件独具内涵的艺术品。舞台作品也一样,必须制作精良,努力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让艺术与科学结缘,让技术更好地为艺术服务。大庆市文体旅集团打造的民族舞剧《永远的秧歌》,在艺术设计上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以东北的白山黑水为背景,以民俗民风为主基调,再加上全息影像和多媒体手段,艺术地展现亦真亦幻的场景,使观众融入情境,物我两忘,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舞台精品艺术必须要经过群众的检验,是否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群众说了算。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每年都组织开展精品走基层活动,走进校园、走进警营军营、走进社区广场、走进乡镇村屯,把精品剧目送到百姓家门口。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策划组织全省冬夏两季驻场演出活动,8年来已演出6万多场次,不但展现出了龙江舞台艺术的特色魅力,还推动了文旅融合。

  

  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黑龙江省各艺术生产单位纷纷线上推出精品。黑龙江省京剧院推出了京剧《王宝钏》《战洪州》,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推出了《九腔十八调》《松江魂》,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推出了《半江清澈半江红》《乾坤带》,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推出了音乐剧《女神湖》《铁人在非洲》……这些精品剧目气势恢宏、场面唯美、技艺精湛,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黑龙江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黑龙江将继续推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集中力量、心无旁骛地打造出更多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的舞台精品,让这些精品更有筋骨、更有品位、更有温度,汇聚人心、凝聚共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更大成绩。”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表示。

  


原文链接:http://wlt.hlj.gov.cn/home/detail/id/307568/type/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调研网 dy.nongjiale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6595号-129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